现代化乡村校建设的“华西故事”
党的华西故事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在乡村教育振兴中,现代乡村学校教育的化乡振兴首当其冲。那么,村校如何建设一所现代化的建设乡村学校?多年来,华西村始终走在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华西故事前沿,我们华西实验学校,现代同样也在积极探索现代化乡村学校的化乡建设。
地域文化浸润学校精神
华西村是村校一个特殊的地方,这里的建设乡村校就该有种不一样的内在精神。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华西故事吴仁宝老书记在当时村里还很不富裕的现代情况下,斥巨资建造了江阴市最高的化乡建筑——一幢五层楼房,起名叫“教育大楼”,村校将村里学校迁入办学。建设今年暑期,已年过八旬的老校长还讲起老书记的故事:“当时大家都穷,生活非常清苦。老书记也是经常赤脚走路、开会、干活的,不是重要场合,鞋子都舍不得穿。我们这些村小老师日常用餐一般是在校自备灶具餐具,轮流做饭,柴米油盐的费用大家平摊。到了华西村以后,老书记就跟我讲,你们老师‘脚板头上不带行灶’,这样吧,统统到大队接待站免费用餐吧。大队接待站是接待上面来的领导、外面来的客人的地方,让我们和他们同样标准,一起吃饭。这第一顿饭就把我们吓坏了:一桌七八个菜,我们只敢动其中最便宜的两个,其他都退了回去。这样僵持了几天,有人就给老书记汇报了。一天就餐时,老书记笑眯眯地来了。他说,你们不要担心,不要怕,只管吃。我会给村民讲清楚的。我们村民每个人筷子头上省一点,老师们就可以吃好了。你们老师都是有知识有文化的人,你们教育好了我们的孩子,我们农民才不会一代一代都赤脚走在田埂上,才有盼头,才有翻身的日子。将来村里手头宽裕了,一定是要建新学校的。到了那个时候,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孩子,都会和城里的老师、城里的孩子一样体面。”
站在华西教育发展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入思考华西教育的价值追求,应该是我们办学行为的开篇之作。2007年新校建成后,我们每年都开展系列活动,让教师耳濡目染华西人的创业精神,树立全心全意服务于乡村社区、乡村教育、乡村学校、乡村学生的价值取向。在校园里,为养成学生作为“华西娃”的文化自信,我们引导学生学习“华西村与吴仁宝精神”,每年自主评选命名一个“吴仁宝班”,并把它作为校内班集体的最高荣誉;为传承华西村“诚信与感恩”的文化传统,我们引导学生讲述身边这样的故事,并逐年评选最佳故事;我们还举办“入学(在学校栽)一棵树,毕业(在学校留)一本书”活动。
我们所致力的学校文化建设,使师生在精神品质、教风学风等方面透射出了“华西气息”“华西味道”。这种“泥土气、书香味”交织的学校精神气质,与“天下第一村”的文化魅力双向互促,展现了华西社区独有的人文景致。
校本特色支撑学校发展
创建并不断完善富有学校个性的课程与教学体系,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我校的探索也不例外。
我们将培育一支有乡村教育情怀的教师队伍作为首要任务。以乡村学校为“基站”,向外辐射,从而改造乡村文化,是乡村学校别样的教育使命。为此,我们培养华西教师的“三质”:一是引导教师以扎根乡村、心怀大爱的老书记为榜样,领悟“艰苦奋斗,改天换地”的华西精神,凝聚生成“乡村教育可以大有作为”的“精气神”,形成华西教师的特质。二是从华西社区、华西学校与教师个体发展以及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实际问题入手,搭建了多个教师主动发展的平台,引导教师自主建构专业能力,激励教师不断实现自我超越,培养教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基于这些问题进行实践变革与行动研究,建设各种学习共同体,实现同伴互助,共同发展,形成华西教师的品质。三是通过成立教师文艺爱好者协会、组织面向全社会的各类大型活动,创设更大的舞台、更多的机会,让教师获得更为丰富的教育滋养,形成华西教师的气质。
在此基础上,我们深度挖掘华西村蕴含的课程资源。围绕“华西村”内生的历史财富、时代精神与发展价值观的有机融合,探索地方文化向学科教学知识转化的课程路径,形成彰显地方文化个性的课程目标与内容体系。借助华西村丰富的文化资源,形成跨学段、跨学科的系列主题文化教育资源,开发构建学校与社区一体的课程资源平台。开发以华西社区生活以及相关历史为主题的活动课程,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构建体验型教育模式。秉持“整体发展,综合改革”的理念,增强学校教育对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的敏感性,开发系列地方与学校课程,强化学校教育的社区服务和社会教化功能,建构乡村经济、社会、文化、教育一体化综合改革模式。由此,也基于农村实际,我校除了设有小学部、初中部之外,还设立了职高部。
除此,我们还以学校为阵地,围绕教育主题加强与全国乡村学校的交流合作,互学互鉴,形成乡村学校教育发展共同体,逐步建设成为与“天下第一村”相呼应的“乡村名校”。
质量管理赢得学校未来
中国基础教育正在开启一个全新的“质量时代”。即使我们是农村学校,也必须认识到:尽管加大学校硬件设施建设和经费投入力度仍然重要,但必须同时把提高教育质量放在重要位置;尽管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仍然重要,但已经不再是教育的全部价值追求;尽管教育资源的标准化配置和质量水平的标准化仍然是农村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但显然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和多样化教育的新诉求。
如何让正确的教育质量观转化为学校实践行为,有赖于因校制宜的教育质量管理。
建立适配的学校管理结构。华西村的成功得益于“一分五统”的管理机制,我们取其管理思想的精髓,来了个“五统一分”:“五统”即“学校统一规划,制度统一制订,干部统一使用,教师统一调度,学生统一管理”;“一分”即“分层实施”。由此,学校建立了两级管理体制:校级管理着重思想管理、制度管理、人事管理;目标管理、过程管理、考评管理则下放到三个学部。
不让职高学生成为“苦孩子”。读职高的孩子,“失败者”的心理阴影大多比较重。为此,我们提出“三有”的目标要求:一是脸上有笑容——精心安排各项教育活动,给予心灵更多的温暖;二是手里有绝活——紧紧依托华西品牌优势和企业资源优势,开设理论实际一体化、专业技能实效化的专业,并且把华西村和华西的企业建设成得天独厚的“实训工场”;三是毕业有出路——不让毕业生为就业操心,华西村就是永远欢迎他们的理想职场。
坚守教育公平的社会发展底线。随着华西经济的规模发展和用工数量的急剧增加,我校65%以上的孩子都是外来务工子女。我们规定,凡是来华西实验学校上学的外地孩子,在学籍管理、入学招生、编班上课、奖学助困等方面享受与华西本地孩子同样的待遇。而且,对外地孩子还要求班主任、课任教师要做到“四个多”,即“学习上多帮助,生活上多关心,经济上多照顾,心理上多安慰”。
[打印] [收藏](责任编辑:供求信息)
-
2022年全国高考将于6月7日至8日举行。湖南作为新高考省份高考时间为6月7日至9日。但今年湖南省高考报名人数共有65.5万人,比上年增加7.6万人,报考人数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5月7日,2022 ...[详细]
-
我国最难考的4所顶尖大学,比北大清华还难考,考上的同学了不得
编辑:中国教育品牌网 发布时间:2018/9/1214:13:22 我国最难考的4所顶尖大学,清华大学排第3,北大没上榜,全是学霸!要说起我国的顶尖学府可能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清华 ...[详细]
-
编辑:中国教育品牌网 发布时间:2020/8/310:03:09 垂杨柳中心小学德育处、少先大队,在2020年“五一”劳动节期间,带领全体少先队 ...[详细]
-
据教育部消息,2022年中央财政支持高等医学院校为中西部乡镇卫生院培养订单定向免费五年制本科医学生共计5918人,专业包括临床医学、中医学和蒙医学。 教育部网站日前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 ...[详细]
-
编辑:中国教育品牌网 发布时间:2017/12/229:04:06 不知不觉,原杭州学军中学老校长陈立群,独自一人远赴贵州支教,担任黔东南州台江县民族中学校长,已经一年半了。 除 ...[详细]
-
编辑:中国教育品牌网 发布时间:2017/12/208:28:57 校园内开无人收款的“超市”,购物后自觉把钱放入门口收款箱,所有利润捐给品学兼优的贫困生……自今年4月开始,这 ...[详细]
-
5月24日,海南师范大学发布公告:近日,国内网络平台出现反映我校新闻与传播影视学院段某某师德师风问题的材料。我校高度重视,已迅速成立联合调查组,正在对相关问题进行核查。如果查实有违反师德师风问题的 ...[详细]
-
编辑:中国教育品牌网 发布时间:2019/3/199:45:03 如果你的学校曾在招生宣传、人才吸引中因为地处偏远受到冷落,不知道以下几种应对策略对你的学校来说适不适用?网上流传着 ...[详细]
-
编辑:中国教育品牌网 发布时间:2017/12/2915:16:36 第四届全国数据驱动教育改进专题研讨会于12月24日至25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此次研讨会由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 ...[详细]
-
“双减”后,幼小衔接发生了哪些变化? “双减”政策的出台不仅有效遏制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学业负担,对于遏制幼儿教育“小学化&rdqu ...[详细]